运输大量士兵的核心在于合理规划运输方式与路线,优先利用运输机、舰队和陆地载具的协同配合。运输机能够快速投送兵力至关键区域,但需注意其运载上限和防空弱点;舰队适合远距离大规模运输,但依赖护航和航线安全;陆地运输虽速度较慢,却是稳定补充前线兵力的基础手段。三种方式需根据战局灵活切换,确保士兵能高效抵达目标地点。

每架运输机有固定的士兵承载量,超载会导致任务失败。装载时需在空军基地界面选择进入指令,系统会自动适配可搭载的陆军部队。运输过程中必须配备战斗机护航,避免被敌方防空火力拦截。空投地点应避开敌方防御密集区,优先选择友军控制区或战略要地周边,以确保士兵落地后能迅速集结并投入战斗。

海上运输是跨区域大规模运兵的首选方案。建造港口和运输舰后,将士兵装载至舰艇即可启航。舰队运输需提前规划航线,尽量绕开敌方海军活跃海域,必要时派遣驱逐舰或潜艇护航。运输舰本身无战斗能力,一旦遭遇袭击极易损失全部兵力,因此实时监控航线动态和敌情至关重要。若条件允许,可分批运输以分散风险。

陆地运输依赖铁路和卡车,适合短距离兵力调度。铁路运输速度快、容量大,但需提前铺设轨道并保护铁路节点免受破坏;卡车机动性强,可抵达铁路未覆盖区域,但单次运量有限。陆地运输的优势在于稳定性高,不受天气或敌空中力量干扰,适合持续向前线输送增援。需注意在交通枢纽部署防御工事,防止敌方切断补给线。
综合运用海陆空运输手段是高效运兵的关键。初期可通过陆地运输建立前线基地,随后用运输机空投精锐部队突袭敌方后方,同时以舰队运输主力部队完成合围。运输过程中需实时调整策略,例如遭遇敌方空袭时改用分散运输或夜间行动。士兵抵达后应立即部署防御或进攻,避免因滞留导致运输资源浪费。
提升运输载具的容量、速度或防御能力,能显著降低运兵过程中的损耗。优先研发物流相关技术,例如增加卡车编组数量或解锁高级运输机型号。通过侦察掌握敌方动态,预判其可能拦截的路线或时间点,从而制定更安全的运输计划。士兵运输并非孤立环节,需与整体战术目标深度绑定,才能最大化战场效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