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战舰对敌的核心在于理解战舰类型与站位搭配。突击舰适合前排扛伤,轰炸舰放在中后排输出,防御舰用于吸引火力,支援舰则根据技能效果调整位置。每艘战舰的技能效果受站位影响,比如线性伤害技能需要与敌舰保持同一直线,范围伤害技能则要覆盖更多目标。调整位置时记得在战斗编队界面预设,综合考虑属性、技能和战场局势才能最大化输出效率。
掌握战舰的攻击序列和防空机制是进阶技巧。武器详情里会标注战斗序列,比如优先攻击护航艇或战机,这决定了你的前排该放什么舰船吸引火力。防空炮多数是被动触发,只有被舰载机攻击时才会启动,少数像光锥级的防空无人机属于区域防空。了解这些机制后,你可以针对性配置舰队,比如敌方舰载机多就多带防空型战舰,避免后排主力被偷袭。
战舰的伤害计算方式直接影响实战策略。实弹伤害会被目标抵抗值减免,能量伤害则受护盾百分比抵消。如果实弹单发伤害低于目标抵抗值,只能造成10%基础伤害,但能量伤害永远能破防。因此面对高护甲目标时,优先选择能量武器舰船更有效。记得点开装甲系统查看敌舰的抵抗和护盾数据,这对调整攻击策略很有帮助。
高速舰船适合组成机动小队包夹敌人,而大船队则以火力压制为主。奶船如苔原或卫士能提供持续维修,但要注意它们的站位避免被集火。战斗中灵活切换防护盾的使用时机,同时利用探测器预判敌方动向。记住没有完美配置,只有根据战场环境随时调整的应变能力。
星云能降低敌方命中率,星门便于快速撤退,小行星稀疏区只允许小型舰进入,高能辐射区则是大船的庇护所。这些地形机制能帮你创造局部优势,比如用驱逐舰群在小行星区伏击,或让航母躲进辐射区规避骚扰。多观察战场环境,你的战术选择会更有层次感。